斑马鱼斑马鱼(学名:Danio rerio)是鲤科、鲐属的鱼类。斑马鱼体呈梭形,长5厘米左右,尾部侧扁。全身基调黄色,背部橄榄色,从背部至腹部、臀鳍,有多条深蓝色条纹与体并行直达尾鳍。背鳍、臀鳍偏后,尾鳍深叉形,诸鳍均黄色透明。斑马鱼是一种微型捕食者,以甲壳类动物、小昆虫、蠕虫和藻类为食,属于昼行物种。他们可以与多种鱼类生存在一起,但是一旦发现捕食者便会产生警觉,同时通过分泌伤害信息素来触发反捕食者行为。该鱼类原产于亚洲南部,分布于印度、孟加拉国、尼泊尔、缅甸以及巴基斯坦等地。     

形态特征

斑马鱼身体延长而略呈纺锤形,头小而稍尖,吻较短,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,与银白色或金黄色纵纹相间排列。在水族箱内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,故此得斑马鱼之称。它们有几个明显的特征,包括一条完整的侧线,两对横条,以及沿身体两侧的几条(通常为5—7条)纵向条纹。性别差异很小,雄性比雌性有更深的颜色和更大的臀鳍。    

斑马鱼的平均体长可达25毫米,有记录的最大鱼体长可达64毫米,具有纺锤形的扁平身体。其背部为橄榄色,体侧从头至尾布满多条蓝色条纹,雄鱼为深蓝间柠檬色条纹,雌鱼为蓝色间银灰色条纹。它们臀鳍宽大,与背鳍相对应,胸鳍较小。下颚细长且突出,使嘴朝上,并且依靠鳃耙来分解食物。        

斑马鱼的雌雄不难区分:雄斑马鱼为深蓝色条纹间柠檬色条纹,鱼体修长,鳍大,体色偏黄,臀鳍呈棕黄色,条纹显着;雌鱼为蓝色条纹间银灰色条纹,鱼体较肥大,体色较淡,偏蓝,臀鳍呈淡黄色,各鳍均比雄鱼小,怀卵期鱼腹膨大明显。斑马鱼的品种约有27种,主要区别在条纹和色彩上,也有鳍形上的变化。   

斑马鱼的颜色模式由三种类型的色素细胞组成,即深蓝色的黑色素细胞、金黄色的黄色素细胞和虹彩样的虹彩细胞。在发育过程中,两条条纹首先居中形成,随后在上下按顺序长出条纹,与许多硬骨鱼一样,黑色素载体可以对刺激做出反应而集中或分散;这似乎既是为了伪装,也是为了对光线强度做出反应而聚集和分散,以及发出信号。雄性和雌性的颜色相似,尽管雄性往往有更大的肛鳍和更多的黄色。如果不解剖,就不能可靠地区分幼虫的性别,虽然怀孕的雌性有更圆的身体形状,但最可靠的判断特征是在肛鳍起始处前面有一个小的生殖器乳头。  

栖息环境

斑马鱼一般都生活在小溪、沟渠或者是静止的水中。   水的酸碱度以弱酸性到中性、软到略硬为好。   它对水质要求不严,在21—32℃的水温条件下生长良好,对水温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,在11℃水温中仍能生存。斑马鱼性情温驯,可以和其他要求相同的热带鱼混养,斑马鱼对喂养它们的食物从不挑剔。  

由于印度次大陆属于季风气候,斑马鱼淡水栖息地的范围会有很大的季节变化。旱季时它们会栖息在稻田和水坑里并进行繁殖产卵,雨季过后,又回到河流、溪流。它们通常出没在稻田和水坑中,这与水稻种植有关。这种与水稻种植的关联可能与化肥的使用有关,化肥可促进斑马鱼饮食的主要成分浮游动物的生长。稻田和浅水季节性水域的大型捕食性鱼类较少,这为斑马鱼生活提供了环境。   

生活习性

活动

斑马鱼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。它们主要是昼行物种,但它们的节律与光线、温度和热循环有很大联系。研究发现被带入光暗周期的鱼类在光照期间其每日活动的时间在75%以上,这种昼夜模式在斑马鱼幼体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。而热循环本身也会影响斑马鱼活动的昼夜节律,这证实了温度也有同步的作用。在大量实验后发现,斑马鱼可能在白天和晚上都会进行活动。在其生命周期中它们有能力转变为夜间活动。鱼类的昼夜节律系统为多振荡系统。不同的因素作用于它们的节律系统,影响着它们的行为表现。此外,当温度、光亮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斑马鱼会减少在安全环境中停留的时间,如鱼缸底部、黑暗的地方和浅滩,而是进入具有潜在危险环境,如鱼缸顶部区域、裸露或明亮区域和远离社会群体的区域。研究表示这些节律行为的变化与斑马鱼神经系统的改变有关。   

竞争

最有可能与斑马鱼竞争的是鲤科的其他小鱼。各种各样的鲤科动物与斑马鱼共存,如小型一点的倒钩鱼、较大的山鲑鱼。倒钩鱼可能是斑马鱼的主要竞争对手,因为这两个物种的大小相似,鱼口相似,在水中占据相似的位置。美洲斑马鱼虽然比斑马鱼稍大,但也喜欢在上层水域活动,会与斑马鱼争夺食物。  

天敌

斑马鱼的主要捕食者是乌鳢和淡水花生鱼。其他捕食者包括叉尾鱼、刀鱼、刺鳗、印度池鹭和普通翠鸟。前面所提到的鱼类都能与斑马鱼共存,并有足以吞咽成鱼的口。根据的肠道含量分析表明,这些鱼的食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小鱼。在这些食鱼性鱼类出现的地点,斑马鱼要么没有,要么出现丰度很低。其中轮纹鳗鱼可能以斑马鱼的胚胎或幼体为食。长尾鲶鱼的嘴大到足以咬住成年斑马鱼,但它们往往会在斑马鱼不存在的地方占据移动较快的水域。另一种潜在的捕食者是沼泽鳗鱼,与斑马鱼的大小相比,它们的嘴巴很小,成功捕食斑马鱼成鱼的概率较低。   

在稻田或斑马鱼幼鱼丰富的浅水季节性水域,人们没有发现大型捕食性鱼类。但是在这些避难所,藏匿着水生蜻蜓幼虫。蜻蜓幼虫很贪吃,这对斑马鱼的幼鱼死亡起着重要影响。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也可能捕食斑马鱼幼体。  

集群

斑马鱼是一种社会性的鱼类,社会等级是由雄性和雌性共同建立的。支配地位是通过攻击的方式建立的,包括咬和追逐。占优势的个体在产卵地点附近建立交配领地,垄断食物资源。斑马鱼的互相追逐行为是由等级统治而决定的。虽然它们会对行动缓慢或鳍长的鱼类表现出攻击性,可能会骚扰它们并咬这些鱼类的鳍。但是,斑马鱼是一种爱好和平的群居类鱼,可以与许多鱼类共存,包括小型鲤科鱼类以及四联鱼、彩虹鱼、鲶鱼和泥鳅。     

防御

斑马鱼防御行为表现为激动感的加强、攻击性和进食率下降。它们通过视觉和嗅觉做出预先反应并对捕食者产生警觉,同时通过分泌伤害信息素来触发反捕食者行为。斑马鱼的黑色素细胞能及时感应刺激,这有助于斑马鱼躲避潜在的捕食者。  

食性

斑马鱼是一种微型捕食者。它们从水流中获取大部分食物,并通过滤食来摄取营养。斑马鱼对食物并不挑剔,是杂食性动物。在水族馆里,它们会吃掉饲养员给的任何食物,包括小型活的和冷冻的食物,如水蚤、卤虫和血虫。在自然界中,它们以甲壳类动物、小昆虫、蠕虫和藻类为食。     

分布范围

斑马鱼原产于亚洲南部,广泛分布于印度、孟加拉国、尼泊尔、缅甸以及巴基斯坦。   斑马鱼被引进美国、斯里兰卡、菲律宾、毛里求斯等地。  


繁殖方式

斑马鱼属卵生鱼类,4月龄性成熟,一般用5月龄鱼繁殖较好。繁殖用水要求pH值6.5—7.5,硬度6—8,水温25—26℃。喜在水族箱底部产卵,斑马鱼最喜欢自食其卵。繁殖水温24°C时,受精卵经2—3天孵出仔鱼;水温28℃时,受精卵经36小时孵出仔鱼。雌鱼每次产卵300余枚,最多可达上千枚。水温25℃时,7—8天的仔鱼开食,此时投喂蛋黄灰水,以后再投喂小鱼虫。  

斑马鱼卵子体外受精、体外发育,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。胚胎在10—24小时进人体节期,24小时内发育成形,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,雌鱼性成熟后可产几百个卵,繁殖周期7天左右,自然条件下每年可繁殖6—8次,而且产卵量高。斑马鱼所产之卵经24小时即可胚胎发育成熟,仔鱼期只有1个月。斑马鱼的发育分为6个阶段:卵裂期、囊胚期、原肠胚期、分裂期、成形期和孵化期。    


顶一下 (0) 踩一下 (0)

爬岩鳅

虾虎鱼

麦穗鱼

军鱼

金苔鼠